廊坊农村面貌快速嬗变
当朝霞洒在固安县知子营乡,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图画随即展开:街道一边是郁郁葱葱的花草,一边是修整一新的农家小楼或者农家院落,孩子们嬉戏正欢,村里的老人坐在躺椅上,打开话匣子述说着如今的幸福生活。“现在村里的环境比城里还美,家家户户用上了冲水的厕所,村里整洁干净美观了,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知子营乡马庆村党支部书记李义高兴地说。 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攻坚战打响后,我市把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的重要抓手,整合资源破解资金瓶颈,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培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廊坊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速。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049个村街完成“四清、净化”,占到了村街总数的94.6%。其中,省级重点村已启动实施“15件实事”项目1400余个,完成投资8100余万元。 系统化整合资源,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我市健全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市场运作、村企共建、出资捐建等办法,整合各类资源,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重点村实行“以奖代补”,三河市、固安县财政分别安排1亿元和1.1亿元支持改造提升行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整合有关部门涉农资金,以项目形式打捆使用,重点倾斜。全市整合市级以上项目资金8亿多元,其中,8000多万元调整落实到133个省级重点村。同时,鼓励引导社会投入,注重市场化运作,村企合作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命名认建、品牌捐赠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引导村内外民营企业家和在外打工人员回报家乡,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支持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合力。香河县大力开展村企结对子活动,第一城酒业捐资500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大城县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动员企业捐资,已获捐款780余万元。三河市邵道庵村委会主任带头捐款5万元,带动村内企业老板捐款15万元。 民主化建设标准,实施分类整体推进。我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把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放在工作首位,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工作原则,根据村(街)实际,分层次、按类型有力有序推进。省级133个重点村全面落实15件实事,年底前完成民居节能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厕所改造和绿化六件实事;全市确定38个精品村,高标准实施改造提升,打造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达到可看、可学、可推要求;其余村街为达标村,做好“四清四化”,重点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绿化等基本民生项目上达到标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霸州市根据各村(街)基础条件,分三类确定改造提升目标:达标村要完成6件实事以上,示范村要完成10件实事以上,精品村要完成12件实事以上。三河市采取“点、线、面”联动的方式推进改造提升,点上打造7个样板村;线上以主要交通干道两侧村为重点,确保年内完成改造提升任务;面上所有村(街)能干一项是一项,确保村村有动作。 多元化产业培育,积极激活内生动力。廊坊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的核心作用,充分挖掘广大农村的基础优势,注重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发展休闲文化旅游相结合,培育多元化的产业形态,以产业的发展支撑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一产上,依托廊坊环京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股份公司,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在二三产业发展上,鼓励引导城市工商企业向农村扩散、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依托其技术、研发、资本优势,有效集聚农村土地、人力和自然资源,实现城乡产业互动融合,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通过在133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和已有的53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率先实践,引导扶持,已启动实施一产项目28个、二产项目445个、三产项目321个,总投资157亿元,带动农户2.1万户增收致富。香河县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大力推进“荷花之乡”创建工程。目前,刘宋镇藕荷基地已形成万亩规模,带动了各村(街)利用闲置坑塘栽植荷花,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
关键词:廊坊,农村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