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可别体验“过火”了
学生憋气体验溺水,自带的脸盆、洗澡盆、水桶、炒菜锅全部上阵,在操场依次排开。因为呛水,学生的表情变得狰狞。这是河南省某小学的“安全教育课”。校长称,有了这番亲身体验,学生们才会将安全知识谨记在心。然而,安全教育是一种经过严格科学规划的常态活动,如此“过火体验”真的就是好方法吗?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多起学生溺水事件让人扼腕叹息。据报道,今年4月24日至27日,仅4天之内就有16名中小学生溺水身亡。安全教育已是老生常谈,然而现实之痛不得不让人反思,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让学生在操场上感受溺水,看似是体验式安全教育,但做法未免荒唐和极端。尽管照本宣科的效果不佳,但“威慑型”的唬人方式未见得科学。如果为了让学生不溺水,就要体验溺水的话,岂不是为了让学生不玩火,就要感受“引火上身”体验灼烧?为了让学生有交通法规意识,就要体验一下被车撞翻?况且对于自带脸盆、炒菜锅等各式盛水容器的做法,学生是把它当成一件严肃的安全演习,还是当成一场滑稽的儿戏?着实令人担忧。 安全教育的不是拍脑门的“创意”,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科学知识,进行的一种严谨设计。据研究,小学生易受冒险心或从众心理的支配,作出危险举动,自制能力较弱,而这一阶段正是养成安全习惯的重要时期,需要理解采取安全行动的重要性。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心态成熟,但易有逆反心理,安全教育则要以平等的态度,善加引导、提出忠告。 因此,安全教育不能不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威慑型”的教育体验显然过于简单粗暴。 此外,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日本是学校安全教育做得较好的国家之一,安全教育被纳入国家法律,成为学校日常的训练演习。学校把班级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基地,班会中,教师常围绕有关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设定主题,与学生开展谈话讨论,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放暑假前,教师还配合全校活动计划或者是抓住事故发生后的关键时机,以小时为单位进行指导。除了班会以外,学校在早会或放学前也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当暑假来临之际,河南小学的做法是对安全教育一次有益的警示,重点训练固然值得提倡,但能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得科学严谨,至少不要引起学生不必要的精神恐慌。我们期待,安全教育不是灾难发生后的草率应急之举,而是在常态化的教育中对学生的精心呵护。 |
关键词:安全,教育,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