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廊坊频道
新闻热线:0316-2339594  投稿邮箱:15831680538@163.com  通讯员群:218899266

突然“嫦娥热”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03 12:5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昨日的报纸,头版大图大部分被“嫦娥”的消息所占据。现在,当你阅读这篇文章时,承载着全球目光的“嫦娥三号”,已经在飞往月球的途中了。浩瀚太空,苍茫宇宙,它在匆忙赶路。只是,关心这个话题的你,可曾抬起头来对着天空,行一个注目礼?

  念及“仰望星空”,不知道多少人会想起那个幽默的小典故:一位哲学家因专注仰望星空,结果不慎摔倒,旁边走过的妙龄小姐,笑他是只顾仰望星空而非脚踏实地的怪人。大概受了这种观念影响,在讨论中国的航天发展时,常会出现“有用”与“无用”的争论和“航天不如扶贫”的观点。

  常以国家立场思考问题的《环球时报》不同意这个观点,在昨天的社论中,执笔者在为嫦娥未来的行程献上祝福后,笔锋一转,提及这一话题:“……但这些声音完全是泡沫性质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避免受到它们的干扰。其实在中国综合发展中,嫦娥三号远非跑得最快最远的那一项。中国的一些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关键性产品的产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同美俄的航天差距,要比铁路、互联网等单项领域的差距更大。中国需继续快速补上的恰恰是重大科研领域的短板。”

  这种宏大视角的分析,对普通人而言,或许难免遥远,其实最直接的回应,是让疑问者明白,航空技术的发展对普通生活的作用。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就解释了这个问题:美国阿波罗工程研制过程中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其中有1000多项已经转为民用,涉及很多行业,比如商品的条形码技术、旅游鞋气垫技术、重症监护室技术、彩超等。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研制出了2000多种新材料,其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引领下研制完成的。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在做的探月工程。那曾经是人类探月史上的黄金时代,根据新华社“新华视点”的统计,人类历史上129次探月活动中,107次都是在那段时期进行的。当然,129次探月行动中,成功或基本成功才66次,失败63次,失败率接近50%。最成功的一次,当属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那毛孔粗大的表面留下脚印。

  因为“嫦娥三号”的预热,最近人们又对过往那段历史好奇起来,有媒体找到当年登月时地球与月球的对话,竟然听到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即将登月的宇航员,要注意一位“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他还知道这位姑娘的名字叫嫦娥,而那只兔子总喜欢站在月桂树下。宇航员当即回复指挥中心:“我们会密切关注这位兔女郎。”回顾过往,也算为那段美苏冷战、太空争霸的紧张历史,留下一段轻松的注脚。

  人类对月球的造访,留下的不仅有这些。每一次登月———无论是登月车还是人类,都给月球留下了大量遗迹:返回舱的下级面、宕机休眠的登月车以及各种科学仪器。当“科技促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登月,不仅是国家科技角力的舞台,更为人类提出前所未有的课题。最近的热门电影《地心引力》,描述了一场并非全无可能的太空灾难,然而,科学家凭借人类不屈精神,实现了跨越国别的太空历险。片中美国宇航员最后乘坐中国航天器返回地球,似乎更像一种隐喻:国家在航天实力上存在竞争,但人类在太空梦想中,仍有一致的利益和未来。

  当然,这些距离普通人似乎远了一点,人们在网络上聊起这部电影,除了影像本身呈现的美感之外,兴致勃勃探讨的,主要还是那些引人入胜的科技细节。一场虚拟的电影,尚且引起人们对太空探索以及科技发展的探求欲,嫦娥三号真实上演的登月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更加深远。华南理

  工大学教授周云在为《广州日报》撰写评论时,就注意到了太空探索与普通人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人类最早的科技探索,源于对世界的好奇以及随之产生的求知欲望。浩渺的太空,一直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嫦娥和玉兔的神话,体现了先民对于太空的向往,想象、向往进而升华成为探索精神、进取精神,成为千百年来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源源不断的动力……很多古人的想象,已经成为现实。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而中华民族先民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传说,随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登月成功,将生动地在世人面前上演。”

  这一次,“嫦娥“确实点燃了许多人的狂人之情。12月2日《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中提及,山东菏泽一位清洁工人,买了慢车站票站到嫦娥三号的发射地西昌,只为在寒冷的午夜里,看它升空的一刻。而100多名小学生,也在老师的带领下赶到现场。事实上,最近几年,因为中国在航空领域的探索活动不断增多,互联网的发展又给科技探讨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中国民间科普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我们是否曾对头顶的天空失去过兴趣?这其实并非是雾霾的错,若处处以“有用”为唯一目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畸形的竞争带来的负荷,就会压低了我们向往的头颅。即使科技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进步,主要是以政府主导,稳步进行,但在民间,普通人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却仍然不该枯竭。嫦娥飞升、玉兔登月,若能为民间科普推开一道门,重新把我们的目光拉回到曾引起无限遐思的星空中,用流行的甄嬛体来说:那也是极好的!(张恒 漫画/勾犇)

关键词:嫦娥,月球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文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