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廊坊频道
新闻热线:0316-2339594  投稿邮箱:15831680538@163.com  通讯员群:218899266

固安:陶艺世家的传承与创新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08 10:4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本报记者杨巍

  原土的颜色、粗犷的外表,这是固安六旬老人王秀手中的陶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陶艺如今在老人手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1.自小跟父亲和爷爷做陶艺

  王秀出生于1952年,祖辈和父辈都是靠着陶艺生产花盆、面盆而生活。王秀自幼喜好书画,经常买来窗户纸在上面作画。这种积累为他日后在陶器上雕刻、在脸谱模型上绘画打下了基础。王秀初中毕业后便随父亲和爷爷继续传承着祖上留下来的陶器制作手艺。

  天生有着创新精神的王秀不满足于简单的制作花盆、面盆。学会了基本制作流程后,王秀开始照着书本学习制作花瓶,甚至模仿书上的图片,做出了古代煮饭用的“柱足”。

  2.做“陶”是个体力活

  “虽说陶器看着很简单,但做出来要经过很多工序,这是个脏活和体力活。”王秀告诉记者,首先是选土,一件陶器做得成功与否,与选择的土有很大关系。制作陶艺使用的陶土要求有一定粘性,但粘性过大后期容易造成干裂,粘性太小则不易成型。一般取70%粘土和30%细沙土混合而成。混合好土之后,还要制作成泥浆,去杂质,待泥浆蒸发掉一部分水分后形成豆腐块状,运到保湿的房间。放置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踩泥,就是把软硬适当的泥放在一起然后踩“熟”。有经验的师傅甚至能把泥踩成花状。踩好的泥,还要一块一块地再踩在一起成圆锥状,这叫“盘泥”,为的是把泥踩得更细。盘泥之后就要揉泥,像和面一样把泥揉在一起,为拉坯做准备。

  这些步骤现在都能用现代的机器代替,但王秀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为的是保留老手艺。“接下来就是拉坯了。”王秀说,拉坯可以拉出面盆、瓦罐、花盆和各种形状的陶瓶、陶罐。

  “拉坯可是技术活,只有长期和认真练习才能掌握,我当年跟着爷爷练了好几年。曾经有人嘲笑我说‘这活简单,我几天就看会了’,我就让他来做,可他根本就做不来。”王秀边说边选了一块泥,放在机器上,接着把手浸湿就开工了。脚轻轻踩下踏板,机器转了起来,空着手心扶着泥团,把大拇指放在泥中央,很快他的手指开始下沉,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孔。双手合拢往上轻轻一提,泥神奇般的涨了上来。他的手换了个方向,掐住瓶口,一点点往上提,瓶口渐渐变小了,花瓶也初现雏形。

  拉坯之后还要进一步修整加工,使体型更加完善,做光滑处理,雕刻花型等,这项工作最费时间,最需要耐心和细心。全部完成后,陶丕就等待烧窑后的华丽变身了。干透的陶丕通常要在1100℃的窑中烧制一天一夜,烧出成品,这才算完成了整个制陶过程。“每次烧制,我都会紧紧盯着,生怕出一点错。”王秀说。

  3.传统陶艺上再创新偶然烧出“褐陶”

  1985年,王秀在一次烧陶的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意外烧出了罕见的“褐陶”。当年因为一场大雨,窑中漏进了雨水,正在烧制的一炉陶器中很多都失败了,开窑后,王秀偷偷抹着眼泪,但他也惊奇地发现还有几个完整的,其中两个还泛着褐色,这和以往烧制出来的陶器颜色大不相同。

  于是他拿着这两个花瓶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请教专家,专家告诉他在沈阳出土的一些陶器中就有类似的颜色名叫“褐陶”。于是王秀也给自己的花瓶起名为“褐陶”。

  4.遗憾错过了专业学习

  上世纪80年代,陶艺制作也曾给王秀带来丰厚的收入。但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这项收入渐渐不能满足王秀供养孩子上学的需要,他一度改行卖画,画脸谱。直到去年,固安县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希望他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他才继续制陶。

  年轻时,王秀曾有机会去中央工艺美院举办的第一届陶器进修班学习,但因为当时600元的学费及其他种种原因,王秀错过了这次学习机会,这也成了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如果当时去了,现在的水平肯定不一样,能做出更好的陶艺。”王秀遗憾说。

  喜爱创新的王秀,还摸索出了用陶土制作脸谱的技艺,绘上颜色,栩栩如生,保存时间长,成为热销产品。

  他曾制作出2.08米的巨型脸谱,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县里非常支持我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过现在也面临一些困难,我的场地有限,家里的窑也面临拆迁,这困难都需要克服和解决。”王秀说。

 

关键词:固安,陶艺,世家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廊坊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世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