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码 绿染文安
往年春季植树造林“虎头蛇尾”,前期轰轰烈烈,后期管护乏力,陷入“年年植树不见树”的怪圈。 在文安县,今春不同往年,域外公司加大投资,域内企业谋划转型,纷纷加入造林大军,造林新机制让绿遍染“文安洼”。 据统计,该县今春植树造林6.2万亩,超额完成市下达的5.6万亩任务目标;5家域外企业投资1.5亿元造林1万余亩,8家转型企业种植苗木8000余亩,涌现出百亩以上造林大户51家。 今日的文安,蓝天碧水,满目苍翠,绿海荡漾,百里荫浓。是怎样的新机制破解了造林密码,让这座廊南古城遍布葱绿?让我们走进文安,一探究竟。 经济受益,催生社会“造林自觉” “别看现在这里还是光秃秃一片,到了明年,全部会被绿油油的桃林覆盖。”4月29日,记者见到江星章时,他正带领工人给新栽种的树苗浇水。望着眼前广袤的农田,他欣喜地描绘着未来的果园美景。 江星章是河南人,从事园林绿化产业近20年,与同乡涂正录正筹建京冀豫园林绿化开发有限公司。在新防洪圈董村管区段,他与村街签了15年合同,承包626亩土地用于桃杏梨等特色经济林种植。 是什么让江星章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植树造林呢?文安县林业局主任科员张凤奎说,这得益于植树造林与群众收益的紧密结合。“在宣传引导群众植树造林的同时,我们从群众收益角度出发抓好经济林建设,搞活林下经济,极大促进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文安处于九河下梢,面积的4/5位于文安洼内,长期经受沥水侵蚀,土壤多呈盐碱性。张凤奎介绍说:“我们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了耐碱性的杨树、柳树、槐树等树种进行绿化,还特别从安徽引进适应性特强的竹柳推广种植,与县域相关产业实现共赢发展。” 在廊沧高速东引线刘么管区段,一排排新植的竹柳尽吐新绿,生机盎然。这是河北中柳众赢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栽植的2300亩“竹柳基地”。 德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竹柳基地”的日常管护。为何选择种植竹柳?该社负责人翟德金分析:“文安是北方最大的人造板生产销售基地,但其主要原材料来自外地。竹柳与普通柳树相比,生长快,成活率高,是制造胶合板、纸张和优质框架的上等材料,市场需求比较大。” 据测算,一株竹柳成本10元左右,每亩可植330株,按照3年成苗市场60元/株计算,每亩销售收入近20000元,每亩年净收益5000元以上,是种植粮食的3倍多。显然,植树造林与利益导向相结合,才是催生企业和种植户“造林自觉”的根本原因。 企业转型,“圈地种林”热潮汹涌 在文安县大围河乡防洪圈外侧的土地上,新栽的油松成片成行,幼小的碧桃星星点点,成片的国槐蔚为壮观。 走近可以发现,这些树苗行距相同、排列整齐。“这里每亩地规划栽植200到300棵树,县林业局技术员帮我们确保了造林质量。”河北森川园林公司总经理宋志强说。 据了解,河北森川园林公司由该县钢铁轧延企业岛田公司转型而来,注册资金3000万元。因近年雾霾天气频繁,国家积极发展植树造林,为植树造林提供优惠政策,宋志强决定投资造林,“为改善环境尽一份力量”。 今年,该公司在2013年投资2000万元的基础上,决定再投资1000万元栽植1200亩竹柳。“如果经济效益好,我们将带领附近村街的村民扩大绿化规模,共同致富。”宋志强表示。 文安县森源园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专业从事绿化苗木繁育和销售的大型苗圃繁育合作社,由该县一家建筑企业转型而来。 2013年,该合作社投资930万元,建成占地1000亩的苗圃繁育基地,栽植各类优质苗木200余万棵,新育幼苗150万棵,现有连翘、红叶碧桃、樱花等10余个品种,预计年经济效益可达800万元。 目前,森川园林、森源园林等8家企业通过转型投资造林,共种植50余种、8000余亩苗木。与此同时,该县美容美发、公司会计、钢铁贸易等领域人员也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行列,“圈地造林”在文安大地热潮汹涌。 创新机制,破解“造林密码” 此前,年复一年的义务植树已饱受诟病,由于重植轻管,重栽轻活,不少地方的植树造林变成了“春天种、夏天枯、秋天死、冬天当柴烧”。 年年植树不见绿,怎么办?文安通过改革造林办法、推行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坚持“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以“政府要绿、群众得利、企业获益”为原则,以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为核心,以政府投入、乡镇和部门投入、公司投入、社会投入为主要手段,科学运用市场化杠杆,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保活是关键。”按照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标准,该县按照与土壤差异、县域产业、利益导向、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种植苗木。县政府每年与乡镇签定责任状,落实分包责任,确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原则和措施有了,栽树的钱从哪里来?张凤奎说:“我们通过政府引导,多措筹集资金,形成了政府投资、部门筹资、社会集资的良好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投入。今年该县植树造林计划投资近3亿元,其中县财政计划投资1亿元。在造林机制上,以年为单位,政府以650元每亩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给公司和种植大户,按照政府的造林要求进行种植和管护,确保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乡镇和部门投入。各乡镇采取灵活多样的奖补方式,最大限度激发造林户的积极性;县直94个分包责任单位对110个重点村街进行资金帮扶;县林业局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省、市造林绿化项目资金425.8万元。 公司投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与“返租倒包”等合作模式,对成方连片、具有规模的地块实施绿化,彻底解决群众造林补偿低、林果效益少、资金投入少等问题,实现了政府要绿、公司得利、百姓受益。 与此同时,为确保造林绿化的质量和进度,该县林业局组织6个技术指导组,分赴各地各单位,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示范,县“两办”督查室不定期对各地造林绿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最大限度保证了植树造林效果。 |
关键词:廊坊,绿化面积,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