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医疗养老产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李怀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三省市发展做出的重要指示。这其中“协同”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只有统一思想,协同合作,主动作为,三地才能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只有坚持发展,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才能从根本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医疗和养老产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加快推进医疗和养老产业的相互对接、相互融合,坚持优势互补原则,实现三地医疗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缓解北京看病难、养老难问题就必须实行京津冀医疗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 北京市看病难、养老难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北京作为首都,汇集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据卫生部门统计,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年就诊人次达到2.19亿人次,其中外地患者近6800万人次,相当于北京市户籍人口的5.1倍,是常住人口的3.2倍。和京津相比,河北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特别是基层农村医疗资源薄弱,很多病人不愿在基层医院看病,涌入大城市、大医院,造成了京津两地大医院人满为患,出现看病难。 2、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北京市看病难、养老难问题。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达263万。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庞大的老年群体给北京市医疗、养老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看病难问题对北京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北京市72家三级医院中有35家在三环以内,接近全市总量的一半;有54家在五环以内,占全市总量的75%。也就是说每天约有40-60万(含患者家属)外来人口要涌入北京市主城区,这一庞大的人流、车流无疑给北京的交通、环保、资源消耗、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压力。 综上所述,现就京津冀医疗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规划协调 由国务院相关领导牵头,组织国务院有关部委联合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成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协调机制,负责全面规划、协调、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揽子事宜。在医疗和养老产业方面,按照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原则,结合三地客观条件,尽快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公共卫生及养老产业规划。 二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 京津医疗资源富集,而河北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不均衡分布是导致京、津等特大城市出现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这种供求矛盾,缓解看病难问题,就必须把北京的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 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规划新建医疗机构;二是在现有医疗机构中选择。显然后者更具现实意义,可操作性更强。 以燕郊为例,燕郊与通州区隔河相望,距天安门30公里,距首都机场25公里,常住人口约65万。区内由燕达集团投资建设的燕达国际健康城,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医、教、研、养老于一体的现代化健康之城。但受民营医疗机构取得医保及医疗定点资格困难;人才引进难;社会公众对民营医疗、养老机构的认知存在不足和偏见等方面影响,入住率一直较低。 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调研论证,出台更多关于民营医疗养老机构发展的配套细则,逐渐缩小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政策层面的差距;在医生职称评定和晋升方面,实行行业统一管理,打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体制束缚,鼓励公立医院的医生到民营医院工作;对医保定点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并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医保异地互通互认;政府创造平台,加大对民营医院的宣传、推广力度,改变民众对民营医院的片面认知。 三、建立京津冀医疗联合体,实现三地医疗资源无缝对接,着力加强医联体内各合作医院双向转诊和单向转诊。 建立京津冀医疗联合体,实现医联体内合作单位之间跨地区转诊。例如北京的医疗单位可以将其部分患者转诊到河北,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使“进京就医”变为“出京治病”。同时,作为京津知名三级医院,还需放下架子,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科研优势,帮助医联体内驻冀医院培养人才,提高医疗水平,共同发展。 四、消除政策壁垒,打破传统观念,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近些年来,河北省一直在积极对接京津谋求发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如涿州市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和北京301医院虽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很多具体工作仍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执行难、推不动。 究其原因:一是跨行政区划合作的政策性、体制性藩篱较多。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未能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要解决这种效能低下的运转模式,就必须打通政策阻碍,通过修改或制定法律,整合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让医保在区域间能够流动;就必须运用财政杠杆,缩小地区间报销水平差异;就必须改变现有思维模式,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真正从思想上实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五、进一步为医生多点执业创造便利条件,允许医生团体化、跨省市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现行制度下,医师多点执业面临很大阻力:一是医师多点执业,需要第一执业地点书面同意,执业地点在同一行政区内,且不超过3个;二是医院本身对医师多点执业不积极;三是医师本身有思想顾虑,担心多点执业会影响前途。此外,医疗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医师多点执业,到一个新的环境单打独斗,对其专业技能本身也是一种挑战,无形中增加了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这也是医师对多点执业不热衷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实现京津冀医疗养老行业协同发展,就必须率先打破这些障碍,同时,积极探索医师团体化、跨省市多点执业的办法,真正实现医师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择业”。 六、鼓励“医养结合”,细化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政策。 据统计,京津冀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24万,加快发展养老产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医养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减少老人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降低看病就医成本,使患病老人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最佳途径。 以燕达国际健康城为例,其一大亮点就是将养老与医疗紧密融合。但运营近两年来,状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医保不能异地结算,禁锢了老人异地养老就医的需求外,国家对民营养老机构财政支持力度小也是问题之一。尽管国家对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政策条文过于简单,对具体优惠没有明确规定,使各项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国务院相关部委应加快对民间资本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政策的解释工作,真正让这些惠“民”政策惠及到民营养老机构。 |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