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廊坊非遗②丨叹为观止的永清秸秆扎刻
提到永清秸秆扎刻,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秸秆扎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今年已年近古稀的徐艳丰从事秸秆扎刻制作已有整整60个年头。 1963年夏天,11岁的徐艳丰偶然看到一位老人看菜园的窝棚上挂着一个蝈蝈笼子,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个看似普通的蝈蝈笼全部用高粱秆制作而成,并且全部是榫卯结构,十分精巧。看徐艳丰非常喜爱,老人便把蝈蝈笼送给了他。回到家后,徐艳丰便开始琢磨仿制蝈蝈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徐艳丰终于学会了制作蝈蝈笼。从一个笼到两个笼,再到四个笼、八个笼,最多做到十五个笼。 青年时期的徐艳丰(右)。 从小小的蝈蝈笼开始,徐艳丰逐渐熟练掌握了秸秆扎刻技艺。当年的冬天,徐艳丰不满足于做蝈蝈笼,白天拾柴火,晚上点着小煤油灯研究用高粱秆制作灯笼。从四个角到六个角再到八个角,而且内部还能旋转,徐艳丰用高粱秆制作的“走马灯”精巧绝伦。 1964年,徐艳丰12岁。这一年,他已经可以用自己独创的秸秆扎刻技艺制作大型花灯,最大的直径可以达到1.5米以上,结构巧妙,造型精美,令人称奇。看年幼的徐艳丰这么有灵气,干了一辈子木匠活儿的二爷给他讲了徐家祖辈的故事。原来,徐家祖辈是专做戏楼的木匠,在永清、固安、胜芳一带颇有名气,到徐艳丰这一辈已经传承了十三代。徐艳丰听了二爷的讲述,新的灵感又迸发出来了,那就是用祖辈流传下来的木匠技艺结合自己创新研究的秸秆扎刻技艺来制作古建筑模型。 徐艳丰永清秸秆扎刻作品《深圳文博宫》。 1965年,村里放露天电影,徐艳丰在荧幕上看到了天安门城楼,电影没看完,就跑回家开始琢磨制作天安门城楼的模型。说来容易,做起来可是相当困难。看一遍记不住天安门的细节,徐艳丰就跟着电影放映队跑了7个村,看了7遍电影;可是,这么大的天安门城楼细节太多,仅从黑白电影画面根本无法看清每一处细节。正当徐艳丰一筹莫展时,1966年的春节,姥姥拿回来一张年画,这张画是彩色的,画上恰巧就是天安门城楼。这可把徐艳丰高兴坏了!就这样对着这张年画,耗时3年零7个月,终于制作完成了这件天安门城楼全景秸秆扎刻作品,包括城楼、城墙、配房、金水桥、华表等,这是徐艳丰制作的第一件大型古建筑模型。那一年,徐艳丰17岁。 徐艳丰正在制作永清秸秆扎刻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伟 摄 通过徐艳丰不断的传承发展,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永清秸秆扎刻技艺大放异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67岁的徐艳丰耗时4年多制作的特大型秸秆扎刻作品“复兴楼”在深圳文博会展出,惊艳世人。 徐艳丰秸秆扎刻作品《复兴楼》在深圳文博会展出。 复兴楼长98厘米,宽98厘米,高度更是达到158厘米,总共使用直径1.2毫米到直径11毫米的各种规格高粱秆70多万节。这是迄今为止单体规模最大的一件秸秆扎刻作品。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该件作品在崇礼冬奥村展出,各国参赛人员参观后赞叹不已。 从小小的蝈蝈笼,到如今的大型古建筑模型,永清秸秆扎刻声名远播,已经成为廊坊市特有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70岁的徐艳丰目前除了研究秸秆扎刻技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传承方面。一方面走进中小学校园,讲授秸秆扎刻技艺;一方面广收徒弟,让秸秆扎刻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
关键词:廊坊,非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