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低保老人省吃俭用献爱心 十年捐献4万元
7月16日,记者来到廊坊市中医医院,向霸州市女白血病患者郭建苓转交了爱心人士捐款10600元。善款中有10000元是一位吃低保的六旬老人与身边人省吃俭用捐出的,得知这个情况后,郭建苓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万元善款转捐给更需要的人 6月13日,家住廊坊市广阳区大官庄的郭先生拿着筹集来的一万元钱,来到了本报廊坊工作站。“我在燕赵都市报看到一篇文章,《母爱带我们穿越绝望峡谷》,报道的是黄骅市一个贫困家庭,92岁的姚玉芬老人编手工赚钱,养活两个瘫痪儿子,生活很困难。看完后我觉得很心酸,张罗着家里人、邻居、朋友,共10人,筹集了10000元钱,我想通过报社交到老太太手里。” 接到捐款后,记者联系到本报沧州工作站,得知各地捐给姚玉芬老人的善款已有三十余万,老人开始谢绝捐款,希望把爱心传递给其他更需要的贫困者。6月底,记者关注到霸州市白血病患者郭建苓:郭建苓与丈夫在农村集市摆摊卖鞋为生,多年风里来雨里去辛苦支撑,女儿十岁,儿子刚一岁;今年年初,儿子患病花掉了家里大半积蓄,郭建苓又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病情危急。郭建苓在天津住院治疗,花去了40万元,虽有亲朋接济,当地爱心人士捐献,她仍面临着断药的困境。想到一双年幼儿女无人照看,郭建苓心如刀绞,她鼓励自己“为了爱活下去”。目前郭建苓恢复良好,与哥哥配型成功,就等着进仓移植了,可移植所需的巨额费用像压在她身上的大山一样令人喘不过气来。 记者将姚玉芬老人的意见与郭建苓的情况通报给郭先生,他同意将万元善款转捐给郭建苓,“只要我们的心意能给到有需求的人,就行。” 吃低保穿旧衣默默献爱心 这位郭先生不是第一次来本报捐钱。记者曾几次接待他,每次都是从本报看到贫困者报道后,他捐的钱有整有零,除了他与老伴外,还有他的儿子、女儿、邻居、朋友,都是几百元不等。同以前一样,郭先生坚持不让记者拍照、也不透露姓名,他说爱心表达到了就好。记者了解到:从2000年开始,10多年来郭先生帮助了不少人,捐助的钱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4万元了。 4万元对于城市家庭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郭先生来说,却不是小数目。郭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廊坊人,平时生活就靠出租家里的一套平房,还有每月80块钱低保度日。家里桌上常年就几个素菜,他身上穿的衬衫和裤子分别是1985年、1995年买的,都穿了二三十年了,他一季就两件替换衣服,且都是多年前所买的廉价衣。 记者拨通郭家的电话,了解到郭先生是本报忠实的老读者。2000年,舍不得吃穿的他订了一份燕赵都市报,从此之后,看到报纸上有困难对象的报道,他就出钱捐助。郭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儿子还没有结婚,小儿子正在上学,在这个处处需要钱的家庭,他宁愿苦着自己和孩子,也要把节省下的钱捐出来。对他的行为,家里人开始不理解,但渐渐都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每次有需要帮扶的对象时,家里人也掏钱,哪怕只是一二百呢。 除了家里人,郭先生还组织身边的朋友捐献。郭先生之前身体不太好,一直自学医术给自己推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自创的手法,经常给邻居、朋友推拿,不收任何费用。大家都赞成郭先生的助人善举,逐渐形成了一个爱心圈子。从本报发现贫困者后,郭先生就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说说情况、谈谈感受,大家觉得被对方打动了,就会掏钱出来,集中让他送到报社。 “2006年以前,我捐得比较少,每年只捐几百块钱。2006年以后,老伴、儿子、闺女,还有邻居、朋友,都加入到我的小分队里,每年我们都能捐几千块钱。家里这么困难还去捐钱,很多人不理解我,我觉得人来一世要对别人有用,能吃饱穿暖就行了,多出来的钱给更需要的人,我只是想向社会表达我们微薄的善意。”郭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表达对老人的敬意,本报决定赠送郭先生明年全年的燕赵都市报一份,爱心理应得到我们的呵护与回应。 |
关键词:爱心,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