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取消楼市限购 30城市或年内松绑
在分类调控的方针下,有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加入了松绑救市的大军,最新的是呼和浩特市,有专家预计年内将可能有30个以上城市松绑限购政策。 呼市取消限购“罗生门” 6月20日,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对外公布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的通知。 《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取消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制度,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二套住房)在办理签约、网签、纳税、贷款以及权属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住房套数查询是限购的一个核心要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实质上等同于限购政策的取消。 不过在25日下午,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的网站上发布的链接已失效。有媒体称,该处负责相关工作的李主任表示:“政府文件有两个字打印错误,需要重新发布。” 25日下午4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致电该处主要负责人询问,该负责人表示并不清楚有出台此文件,对取消套数查询一事亦不了解。 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产权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有听说市政府出台了此文件,由于具体文件目前暂未下发到该部门,因此是否取消并不清楚。 “这事很可能最后像沈阳那样,由于直接取消限购动作太大,政治风险比较大,所以又收回去。”张大伟说,在很多城市采取“绕道松绑”的方式就可以救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没有必要去触碰取消限购这根红线,因为风险太大。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也认为,此前尽管也有很多城市松绑,但还没有哪个城市直接取消限购,“估计动作太大了,又收回去了”。 此前6月10日,沈阳房地产市场爆出重磅消息,称沈阳明确表示全面取消限购,房子随便买,本地人和外地人可购多套住宅。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不过,一天之后沈阳市政府部门即对此消息进行否认,沈阳取消限购也只经历了“一日游”。 按照2011年3月呼和浩特市出台的限购政策,对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含市四区五旗县)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后续30多城市跟进 今年以来,楼市下行给很多城市都带来了不小压力。以呼和浩特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呼和浩特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自3月至5月份的环比变动幅度为0,这意味着呼和浩特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停止环比增长。 呼和浩特楼市面临高库存的压力。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对35大中个城市2013年商品住宅现货的库存去化周期研究,呼和浩特存销比数值为37,在35个城市中名列库存去化压力最大。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至少有16个城市或通过松绑限购,或通过公积金新政等方式来救市。与两年前佛山等地限购政策一松绑就被叫停不同,本轮救市大多得到上层的默许,这也体现了今年初中央提出的“分类调控”的要求。 地方救市之迫切,主要也是缘于地产下行对地方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张大伟分析,房地产投资一般占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两三成,如果加上上下游产业,则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房产下行对地区经济影响十分明显。 呼和浩特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该市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15.06亿元,同比增长10.7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6.5%,同比下降8.7个百分点。 张大伟说,目前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城市的工业投资都明显萎缩,在消费刺激短期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加大对房地产的消费和投资的刺激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例如,成都市23日出台的稳增长“22条”提出,在住房消费方面,成都市将促进居民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加快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进度,优先满足公积金缴存者首次购房贷款需求。 张大伟说,目前松绑的城市主要从放松限购、限价,扩大购房资金支持及调整户籍政策等方面展开。预计30个以上城市的限购将可能在年内进行松绑。不过,即便目前各地政府普遍救市,效果也十分有限,最为关键的还是看中央政府的信贷政策能否放松。 以呼和浩特为例,张大伟说,呼和浩特只是一个二线末城市,只能吸引自治区内其他地市的购买者,由于该市的限购政策本来就很松,外来人口要在该市买房相当容易。至于想买多套房的高端消费人群,会选择往北京、上海或者其他沿海城市投资。 数据显示,2013年末,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为300.11万人,比上年增加5.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98.79万人,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呼和浩特从经济上看还是三线城市,此类城市的人口导入速度不快。”严跃进说,呼和浩特楼市在5月份已经出现了滞涨,未来下跌的风险加大,所以即便目前进行救市,也很难在短期内打动购房者的购房心理。 |
关键词:楼市,张大伟,意见,中原地产,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