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新校区锁定北京郊区 专家:外迁不易实现
据报道,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公布《东校区(通州校区)总体规划方案》,根据规划,人大新校区选址在北京通州区。另外,根据相关媒体的梳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新校区也都锁定北京郊区,再次引发社会对于“北京高校外迁河北”的讨论,河北究竟能否像地方规划中所想:承接首都部分教育职能? 阮逍:收到通知书才知道的。 阮逍,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二学生,如今在学校建在大兴的团河校区读书,距离在木樨地的老校区,约20公里。他说,团河校区基本的生活配套没问题,但是偶尔想进趟市区,多少有些不方面,不过,在阮逍眼里,“读哪所学校”远比“在哪里读”重要得多。 阮逍:我觉得哪个校区都一样,因为我比较看中的是这个学校,而不是它哪个校区,我就是说不管是能到哪个专业,哪个校区,团河还是木樨地,只要能来公安大学,就挺好的了。 而在未来几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也将面临不同校区之间的分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东校区(通州校区)总体规划方案》目前已经公布,规划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 工作人员:它不是搬迁,是拓展,是我们的通州校区,然后我们现在通州校区的规划已经在网上发布了。 按照规划里的介绍,位于通州新城的人大东校区占地总面积128公顷,近期规划招生2万人,远期最大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除人大以外,北京还有多所高校都选择在郊区建设新校区,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新校区选在丰台王佐镇,目前学校网站上与此相关的最新消息,是一则《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热力工程设计招标公告》,另外,北京交通大学二校区落户平谷区马昌营镇,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新校区都选在昌平。 不过,今年三月,河北省在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由保定来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如今,多所高校的新校区已经锁定北京郊区,是否会影响规划进度?保定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对于这个问题,态度谨慎。 工作人员:这方面我不方便回答你,因为咱们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事,这个大事到底怎么说,这个层面我就回答不了了。 而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宣传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北京几所高校新校区的选址,对于他们高教园区的建设,影响不大。 工作人员: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我们洽谈的几个学校肯定是落户在我们渤海新区了,我们前几年就规划了这个大学城,高校不少谈的,就是他们不管选择在哪儿吧,我们有这几所学校足以撑起这个科技园区了。 实际上,北京学校并非没有外迁河北的先例。1999年10月,位于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始奠基,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当初“10万学子,20万人口,牛津模式的职教新城”的宏伟愿景并没有达成,如今的东方大学城基本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校舍使用也基本接近饱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璋认为,中国高校的外迁,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张璋:这不是说建在河北了,就变成河北、保定的了,或者是河北省的了,和他没关系。落户在当地的话,可能前期建设影响GDP、地产增值,然后从长远来看能带动他的人文这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地方来讲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实现,从首都的发展定位来看,首都是几个中心,除了是经济中心之外,还是政治中心、是文化中心、是对外交往中心,都是各高校看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部分。(记者周益帆) |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郊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