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香河:感受运河古韵 传承千年文化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祝雪娟)感受运河古韵,传承千年文化。11月17日,廊坊市委网信办组织省市新闻媒体记者深入香河县,围绕香河高质量推进北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集中采访,聚焦“我是家乡代言人暨我为家乡产品代言”网络主题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 北运河廊坊段香河中心码头。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两千多年来,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中国大运河以水为曲、以帆为歌,一直传唱着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历史壮歌。香河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中段,自古“望夕阳斜于京都,放扁舟而至津塘”,堪称“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近年来,香河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方针,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提炼大运河文化价值,讲好大运河的故事,用运河文化擦亮“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新名片。 加强非遗保护,延续大运河文明记忆 11月17日中午,记者来到北运河香河中心码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头屯中幡”正在火热上演。只见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当作响,中间穿插挎鼓、花钹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航运兴盛时期,初为运河漕运船工受船帆启发而创造的一种民间杂耍,后融合了杂技、武术等元素,成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安头屯中幡会会头刘怀伶说,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 “安头屯中幡”表演。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祝雪娟 摄 北运河舳舻相接、帆樯林立的千余年历史进程,同时孕育出了以安头屯中幡为代表的香河中幡文化、以五行通臂拳为代表的香河武术文化、以西路评剧为代表的香河戏曲文化、以京东大鼓为代表的香河曲艺文化、以竹马会、文武高跷会、小车会等为代表的香河民间舞蹈,以咏淑阳八景为代表的香河诗词文化,以肉饼为代表的香河饮食文化,以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金漆百宝镶嵌、刺绣、剪纸等为代表的香河传统技艺,以西南街音乐会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还有大量的运河神话、传说和多姿多彩的香河民俗文化,并留下了以金门闸遗址、宝庆寺遗址、香河文庙为代表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运河香河中心码头正在进行“安头屯中幡”表演。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祝雪娟 摄 为加强非遗保护,延续大运河文明记忆,香河县制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启动了安头屯中幡、景泰蓝、通臂拳、京绣、京东大鼓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改造提升工作。2019年,在全市率先建成“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集非遗展示宣传、研究保护、教育传承、互动体验、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大运河文化传播窗口。为活化非遗资源,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型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举办了“非遗大讲堂”进景区、非遗文化进校园、香河非遗集市、运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深度开发有特色、有品位、有故事的文创产品,多角度、多维度、多姿态展示香河运河历史文化的无限魅力,让大运河文化瑰宝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深入挖掘研究,讲好大运河香河故事 2017年11月,成立了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着手对大运河香河段的历史、人文等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研究和整理,积极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研讨会、运河文化大讲堂、非遗创意设计大赛、运河诗词大赛、运河书画摄影展等大运河文化主题活动。 香河文博馆陈列的“竹马会”道具。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祝雪娟 摄 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告诉记者,他们开通了“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发布大运河文化相关文章200余篇。开发上线了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传播轻应用平台——“香河大运河文化云名片”,通过移动互联网科技手段,实现了对香河运河文化的数字化、可视化传播。 香河还加强与京津地区运河文化的研讨互动、情感沟通,积极参与天津市北辰区、北京市通州区举办的北运河艺术节“运河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先后举办了“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第三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京津冀中幡文化交流大赛、京津冀通臂拳交流大赛、京津冀京东大鼓名家演唱会、京津冀文物展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有效扩大了香河运河文化影响力。 强化文物保护,守住大运河文化根脉 香城古树、张堪建渠、乾隆南巡、安平事件谈判礼堂、老茂生、哈家肉饼、木器店……走进香河文博馆,7处复原的场景以及出土的唐朝、宋朝、清朝时期的文物让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 安头屯中幡、竹马会、景泰蓝、花丝镶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采用主题展板展陈、非遗文物展陈、非遗活态展示、非遗数字化展示、非遗文创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共设置了8个展区,包括国家级非遗展区、省级非遗展区、市级非遗展区、县级非遗展区、非遗视界、非遗活态展示区、非遗文创区、传承体验区,全面展示北运河香河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彰显香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的无限魅力。 香河文博馆内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祝雪娟 摄 为强化文物保护,守住大运河文化根脉,制定下发了《香河县文物保护规划》、《香河县文物普查登记实施方案》。2019年9月,成立了香河县文物研究会。组织开展了北运河香河段文物资源、风物遗存普查工作,划定标注保护范围,编辑出版了《香河文物集萃》。加强对遗存文物的发掘保护,先后对红庙村、吴打庄村、王家摆村三处沉船实施抢救性清理发掘,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妥善保存。组织专家学者重点对红庙村金门闸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度挖掘研究,取得近10万字的研究成果。组织文物方面的专家召开了金门闸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研讨会,对金门闸遗址公园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则、程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证,对规划提出了修改建议。今年7月份,完成了金门闸水利展示馆的建设。 景泰蓝的点蓝工序。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祝雪娟 摄 创新性发展,推进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景泰蓝是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号称“燕京八绝”之首,景泰蓝制作共108道工序,成品图案精美,颜色鲜艳华贵,民间素有“京东景泰蓝在香河”的说法。在香河水岸潮白景泰蓝传习所中,师傅们正在进行着掐丝、点蓝、烧制等一道道工序,她们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畅销于东南亚、欧美等国家,赢得了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好评,也大幅度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景泰蓝图案精美,颜色鲜艳。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祝雪娟 摄 近年来,香河县一方面加强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在对大运河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基础上,进行地域性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提取,将运河文化、非遗文化融入文化创意、现代设计与前沿科技,研发生产独具香河运河文化特色、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科技性与趣味性统一、与人民生活紧密融合的文化创意衍生品。一方面加强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以影视、话剧、舞台剧、朗诵、文艺演出、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活化运河文化资源,让运河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
关键词:香河,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