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庄乡建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王术军,在安次区产业帮扶政策扶持下,种植了冀薯等特色作物,饲养起种兔等家畜,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还有了适合的工作岗位。如今王术军一家四口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18年10月份实现高质量脱贫退出。
2018年以来,安次区为225户485名群众实施了产业帮扶,实施养兔、养鹅、手工扎花、风筝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打造了“4+3+2+1”产业就业扶贫模式,产业覆盖率100%。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精准谋局确定务实路径保脱贫成效
建档之初,300余名区乡干部深入走访,开展入户大调研,深度分析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家庭实际情况和致贫原因。安次区扶贫办副主任王尧介绍,通过这次大走访,做到了摸清底数、应纳尽纳。特别是通过深入了解全区贫困实情和群众家庭情况,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办实事开局、组合拳攻坚、大爱抓扶贫、扶贫扶志一体向前”的工作思路,在收入、健康、教育、住房等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急难愁事情上拉出了帮扶单子,做到了一户一人一策。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安次区大力发扬安次战队永不言败、滴水穿石的精神作风,出台了“扶十条”硬举措,压实各级责任、合力攻坚抓落实,确保扶贫政策精准实施、精准见效。
“扶贫工作,责任重如山,必须脚踏实地。”安次区副区长黄运然说,脱贫攻坚期以来,全区层层签订责任状,构建了区乡村三级抓扶贫、全区上下促脱贫的工作格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定期调度,经常在群众家中现场敲定具体帮扶事项;每月召开脱贫攻坚乡镇党委书记“擂台赛”,传导责任压力、推动工作落实。
通过“扶十条”的强化带动作用,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攻坚贫困,扶贫干部奋战一线,包户干部以户为家,各条战线倾情付出,爱心企业送项目、送岗位、送温暖,各个层面都把最大的人力、精力、时间投入到脱贫攻坚中。脱贫工作职责清晰、上下同心、成效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底,经村评议、乡审核、区审定,已实现198户442人脱贫退出,人均年纯收入全部超过4800元,是2018年国标线1.5倍。在2018年省、市扶贫成效考核入户走访中,群众满意度达到100%。
积极探索产业与扶贫深度融合之路
“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在家既能照顾生病的儿子,又能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4月10日,安次区东沽港镇四堡村村民王建云高兴地说。王建云今年64岁,一直和患病的儿子相依为命。除了几亩口粮地,母子俩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上年8月,王建云在仇庄乡万森工艺品有限公司“奋斗不掉队”产业扶贫基地找到了一份手工二绢花加工工作,不用离开家,每个月就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儿子,这让王建云很高兴。
自去年9月份以来,万森“奋斗不掉队”产业扶贫基地已经为周边6个乡镇225户485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放保底分红,人均年增收308元;对120余人次困难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与32户困难群众签订帮扶协议,累计发放加工费37758.53元,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实惠。
黄运然介绍说,2018年以来,安次区积极探索“产业+金融+扶贫”扶贫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8个“奋斗不掉队”产业扶贫基地,并为企业注入一定扶贫资金,用来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积极性,进而带动更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这也是政府搞活扶贫资金、帮助困难群众主动脱贫的有效途径。
不仅如此,着眼产业扶贫长期性、效益性、发展性,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安次区大力推行“产业套餐”,谋划了“爱心兔”“脱贫花”“扶贫牛”“健康桃”等多个稳增长、保收益的产业扶贫项目,让群众根据家中情况自主“选餐”择业,也让很多贫困户实现了“一家多业”。
“把牛放在这儿不仅不用自己操心,每半年还能分到利润,感谢‘托牛所’。这不,这头就是我寄养在这的奶牛。”葛渔城镇黄槽村贫困户解其广指着他的“专属”奶牛笑着说,“还是精准扶贫政策好,依靠‘托牛所’养牛,收入不减,也不承担风险,我现在还兼着村里保洁员的工作,日子再也不发愁了。”目前,这座新颖的“托牛所”已经成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新模式。
“我们分别与信用联社、邮储银行签订《扶贫小额贷款合作协议》,设立专门账户,各注入区级资金11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资金。”王尧介绍说。“2018年9月份,我们以葛渔城镇为试点,实现了金融扶贫的“零突破”,建立起全市首家金融扶贫产业基地,成立了“托牛所”。信用联社为有劳动能力和需求的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三年期免息小额贷款1.9万元购买奶牛,辖区爱心企业为其余12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人捐助一头奶牛,在“托牛所”全程代养,年收益扣除成本后全部返还贫困户,保底增收2000元。
2018年,安次区安排300余万元用于产业扶贫,通过“4+3+2+1”产业扶贫格局,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体稳定增收问题。许多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积累了经验、掌挥了技能、提升了志气。
创新机制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原动力
扶贫先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王尧告诉记者,安次区开展了文化心理扶贫行动,成立了扶志工作领导小组,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从警察火学(原武警学院)邀请心理辅导方面的专家教授和心理咨询教师组成“扶志帮扶团”,通过集中授课、入户谈话等形式,帮助群众疏导心态、舒缓情绪、释放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致富信心。并组织“8个一”活动,帮扶干部定期沉到户中,与群众同劳动、同吃饭、谈心交心、结成朋友,通过自身经历、成功经验不断启发群众,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打心眼里感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东沽港镇送流口西街的梁书芹,在工作组帮扶下,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劳动脱贫的理念,她主动放弃低保,并表示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劳动来改变家庭的现状,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落垡镇把什营村村民王克江,养上了兔子和羊,他多次表示:“党和政府下了这么大力气来帮我脱贫,真心感激党和政府。我必须好好努力、更加勤劳奋斗,为上大学的孩子做出榜样,和村里乡亲一起奔小康。”
王尧说,去年以来,他们结合村情户情,为群众没立了扶贫励志宣传公益岗,部分年龄较大的半劳动力当上了宣传员,利用村街“大喇叭”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有扶贫政策,每天早晚宣传半小时,每月不仅能增收350元,还从扶贫政策的受益者变成宣传者。目前,许多群众的心态都发生了积极变化,他们了解扶贫政策、自主劳动脱贫,树立了光荣向上的正确理念。
下一步,安次区将坚持区域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同时,认真落实扶贫脱贫“三年后、后三年”要求,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防贫工作,让低收入群体有多重保障,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加快全区群众共奔小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