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堡京剧社演出现场。永清县委宣传部 供图
黄家堡京剧社演出现场。永清县委宣传部 供图
长城网廊坊讯(通讯员张欢 陈辉 李德仲 记者祝雪娟)近日,记者来到永清县三圣口乡黄家堡村,去体味京剧的风采。一走进村委会大院,记者就听到院内悠扬的胡琴声和梅派《女起解》的婉转唱腔。位于村委会大院中的黄家堡京剧社已经聚集着20多名票友戏迷,有的拉,有的唱,有的鼓掌,有的点评,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据了解,黄家堡村的京剧历经世代沧桑,已经在这个村子里传承了4代人,如今已有97年的历史。不论是战乱、灾荒,还是乱花迷眼的当代社会,京剧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在这个小村子里得到久久传承,从未间断。
听剧社里的老人王吉增介绍,黄家堡京剧社最早成立于1922年,那时候黄家堡人酷爱京剧,但练习不得要领,在北京工作的黄家堡人姜有鑫引荐了北京知名票友孟广纯来村里教戏。
“黄家堡的第一批演员从十来岁起就跟着孟先生学戏。其中韩良、姜有年是孟广纯四位入室弟子中的两位。”王吉增说,民国年间,黄家堡村与霸州市信安镇长期合办京剧团,而孟广纯也再没离开过这里,在黄家堡、信安、南大王庄、王庄子教戏教了40多年。
1952年,两村分开各办京剧团,韩良、姜有年两位村民长期负责排戏、教戏。“有一年,剧团排演李少春先生的代表作《上天台》,此戏唱作并重,难度很大,遇到演唱难点不能破解,韩良等人就到天津找李少春先生求教。经过一番指点,韩良等人豁然开朗,演唱技艺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王吉增说,到1962年的10年间,剧社共培养演员、京剧爱好者70多人。
1964年,黄家堡京剧团改为宣传队,曾代表三圣口、里澜城到永清县城参加全县汇演。1968年,山东平原县的京剧团到信安演出《沙家浜》《红灯记》,村里人受到启发,重建京剧团,改排样板戏。这一时期,黄家堡的第二代演员已经很成熟,韩士元、王树茂等人成了新一批的台柱子。黄家堡又培养了40多名新的演员,老老少少演员不下百人,能唱几段的戏迷们更是数不胜数。
王吉增老人如今已经80岁高龄,从12岁开始就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京胡演奏,几十年来,每天弦不离手。自1988年开始,他连续几十年组织黄家堡京剧社开展活动,从未停止,并致力于培育京剧新人,2012年被评为感动永清十大人物。
如今,黄家堡京剧社的第四代票友是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韩运昭、李春雨从七八岁就开始登台表演,曾经是永清县、廊坊市颇有名气的京剧小童星。他们每天跟着长辈们一起吹拉弹唱,比同龄人学到了更多的传统文化。
黄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刘杰说:“京剧社在黄家堡村已经传承了将近百年,而且是全村共同传承,参与的人非常多,是村里宝贵的财富。京剧社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欢乐,也对良好村风的树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黄家堡村在做好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更要把京剧社作为文化品牌继续发扬光大,为京剧社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它成为村庄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