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县田头市场探索发展新路径
田头市场蔬菜交易量占全县蔬菜产量的八成 永清县田头市场探索发展新路径 本报特约记者任文利 初春,永清县日光温室的黄瓜、西红柿开始上市。3月1日上午,在龙虎庄乡瓦屋辛庄村的田头市场里,十几辆小货车正等着收菜。正值大棚菜上市淡季,一有农民开着“三蹦子”进来,菜商就会围上去。 瓦屋辛庄村菜农高永亮拉着早上8点多钟摘下的100多公斤黄瓜进了市场。见黄瓜条儿顺、顶花带刺,菜商们纷纷开价。一番“竞价”后,高永亮把菜卖给了来自高碑店的菜商。 像瓦屋辛庄市场这样建在蔬菜专业村的田头市场,永清全县有5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为特征。该县通过田头市场交易的蔬菜已占到该县蔬菜产量的八成。田头市场在方便农民卖菜、提高议价水平的同时,也逐步引导他们改变生产方式。但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软件”匮乏,田头市场的功能仍旧有限,要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仍需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建设:市场说了算,合作社带着办 上世纪九十年代,距离北京新发地市场只有70多公里的永清县抓住区位优势,开始发展日光温室。在最初的10年里,蔬菜销售方式主要是农民开着三轮车去新发地卖。后来,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田头市场应运而生。“全县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龙虎庄、刘街、养马庄等6个西部乡镇,现有的这5个田头市场都是由蔬菜专业村带动发展起来的,先有市、后有场。”郭永利说。 据瓦屋辛庄村原党支部书记贾福学介绍,2000年前后,全村已经发展了600多个日光温室,是全县最多的。为方便卖菜,村委会在2000年着手筹建市场。后来靠兴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积累,从最初的两间屋子发展到120亩,年蔬菜交易量达58万吨,已占到永清全县蔬菜产量的三成。在市场的拉动下,全村温室发展到1300多个,也辐射带动了方圆20公里的蔬菜产销。 距离瓦屋辛庄10多公里的大青垡村也有一处田头市场。据村党支部书记吕清元介绍,近年来蔬菜生产势头迅猛,全村建起200多座温室、600多座大棚。“去瓦屋辛庄卖菜,看着10多公里地,但农民开三轮车去,得嘣嘣一上午。在上市高峰期,瓦屋辛庄市场根本不够用。”2010年,大青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牵头建田头市场,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在每年5月至10月的交易期里,蔬菜日交易量都在1.5万公斤以上。 效果: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早上吃过饭进棚摘菜,卖完了菜干活还不耽误。”高永亮说。对大青垡村的菜农来说,本村有了田头市场,也省了不少工夫和花费。吕清元粗略算了笔账,5个月交易期里,全村送菜三轮车的油钱就能少花30多万元。 便利之外,是种菜收益更有保证,产销对接更为顺畅。采访当日,瓦屋辛庄村菜农李国栋家260多斤西红柿被装进了北京东坝批发市场菜商李志勇的小货车。李国栋说:“早些年是菜贩子到大棚收,菜贩子说啥就是啥。到市场来,价格都是透明的,你不要他要,好的菜还能卖得贵些。” 孬菜也能卖钱。高永亮拣出来的50多斤“黄瓜头”,以1.5元每斤的价格卖了出去。在以前,菜贩到棚里收菜,挑挑拣拣之后,这样的黄瓜只能扔掉。 菜商李志勇说,这六七年都是在瓦屋辛庄田头市场收菜,一天一趟往北京拉7000多斤。“进市场收菜方便,不用到处跑,而且时间长了,谁家菜好都知道,要什么样的菜提前给农民说好,到时候就送过来。” “能议价、能初步分级定价、能以产定销。”永清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王永涛这样概括田头市场的作用。 田头市场还带活了农村商业、农民就业。通往瓦屋辛庄市场的村路两旁,农资店就有40多家,小餐饮店也生意兴隆。大青垡市场在交易高峰期,能吸纳300多个农民在市场务工。 升级:自筹、扶持、融资都不能少 “产得出、销得出,基本不成问题,问题是如何提升软硬件。”郭永利表示,由于田头市场都是合作社领办的公益性市场,资金有限,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品集散、辐射带动、信息传播和商品化处理功能的实现。 笔者看到,瓦屋辛庄市场的交易场地仍是夯土,排水不畅。采访当日,有工人在给锈蚀严重的大棚喷漆。“就这几个大棚,也是挣点钱才能建一个,没有大老板投资和政府财政支持,全靠自身积累。”瓦屋辛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庭科说。 2011年,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项目对瓦屋辛庄市场支持了20多万元;2014年,农业部田头市场示范项目支持20万元。 市场开办者和管理部门普遍认为建设小冷藏库很必要。但建冷库得有用地指标,即便有社会资本愿意投资,也被这道“门槛”堵在了外面。 在农业部田头市场示范项目的支持下,永清田头市场的数据采集、电子报价等“软件”开始起步。吕清元认为,最应该加强的就是市场信息化建设。“得把电子显示屏实时报价系统做起来,让老百姓看得到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信息。”
|
关键词:永清,蔬菜,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