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公开课看政策走向:暂不需为经济放缓担心
时报时评本报评论员周子勋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主讲的一堂形象生动的经济公开课备受社会关注。据报道,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中长期走势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并且从头到尾“没有讲稿”。 最新公布的讲话内容,反映了总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并看出总理的宏观政策思路。某种意义上说,李克强总理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道明当前中国改革的着力点和目标,显示了当今中国经济掌舵人的自信心,向外界释放了中国经济企稳的乐观信号,有助于巩固各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李克强的判断是,经济增长从二季度的7.5%提高到了三季度的7.8%,应该说是经济回升了。 CPI有所上涨,9月当月是3.1%,但1至3季度是2.5%,在3.5%左右控制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前三个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了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04%。三季度工业用电量增长了9.8%,铁路货运量也增长了7.3%,这与经济增长是匹配的。他用“骑自行车”比喻“稳增长”政策:“你要是停着不动,没准儿就会摔下来,所以还要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讲话透露出,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向好。10月官方PMI数据表明经济企稳的根基正在不断夯实,这些迹象无疑表明今年中国经济实现7.5%的增长已经不成问题。当前经济形势之下,中国不需要再出台刺激政策,而应坚定地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国务院领导的表态实际上给今后的宏观政策定了调:中国暂时不需要为经济放缓担心,可以腾出手来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宏观政策的重心将更多转向调整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李克强表示,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2.1%,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我们选择坚持稳住财政和货币政策。 结合近期金融监管层面的动作来看,笔者认为,以转型和调整为主的政策将更加中性或偏紧,其结果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一定的收缩之势。据透露,金融部门对中央表示了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而决策层已基本同意,在保持现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采取“适度微调”的调控,从过去的“用好增量”转向重点做好“盘活存量”。央行在流动性控制上也开始配合这种政策,从7月底至10月15日,央行一直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以维护流动性稳定。同时,央行多次对3年期央票进行到期续做。在这种“锁长放短”的操作之下,资金面一直波澜不惊,呈现紧平衡状态。 央行11月5日公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虽然央行在货币政策的表态方面仍然是“稳健货币政策”的口径,但从近期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和央行报告看,这一口径和以往多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做调整相比,今年的“稳健货币政策”从原来偏宽松,变为中性偏紧。 而且,即使6月份市场资金面一度紧张,央行报告中也首次用“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样的表述来描述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经济即使超过7.5%的预定目标,仍处在增速下降的过程之中。不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形势来看,中国经济都存在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迫切需要新经济发展,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李克强10月31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也指出,须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新经济。李克强强调,新经济不仅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更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李克强总理在现在这个时点上对以阿里巴巴[微博]和淘宝为首的新经济发展表示认可,实际上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态度:政府需要让社会上知道在鼓励什么,知道政策部门希望看到的新经济模式是什么。 总之,宏观稳住,微观放活,社会托底,这是当前中国宏观政策的最佳组合。中国经济增速需要维持缓慢、稳定的下降态势,才不至于引发市场的恐慌心态,脆弱的紧平衡才能维持住。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宏观政策调控一定要把握好政策渐进、幅度平滑、小心翼翼的原则。 |
关键词:政策,李克强,经济放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