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1+1复式导学”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1月15日10时21分,大厂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园里传来了悠婉的旋律。 这是该校上午第四节课的上课铃,在高二年级7班教室里,20名学生已经全部安静地坐下来,准备接下来的语文课。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小说鉴赏题中探究类题型的解答,请大家拿出课前刚发的导学案,认真解答,然后讨论。”教师王卓几句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教室里立即陷入了17分钟的沉寂。 唰唰写字声和王卓挨桌巡视的脚步声,是教室里仅有的声响。 “开始讨论。”王卓的话语落地,20名学生全部站了起来,同桌交流,接着前后桌,即4到6人不等的小组交流。这一过程大概持续了5分钟。 然后是小组展示,也就是将大家讨论形成一致的答题结果写在黑板上,3个小组写,另外2个小组评判,约为6分钟;接着是教师精讲10分钟,最后是当堂检测5分钟。 “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都是精确到分钟的,40至45分钟的一堂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精讲—当堂检测,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可以懈怠的时间。”王卓介绍,上午的语文课结束,教师和学生才完成了当天语文学习任务的一半,下午或晚间还要进行一节40分钟的限时训练课。训练课教师一律不准讲课,训练期间,教师必须在教室巡视,及时搜集或解决学生的问题,课下批改,教导处会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王卓老师介绍的上下午或早晚间配套上课模式,就是大厂一中进行教改后于2013年总结推出的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和“1+1复式导学”模式。 这个模式主要推动者,就是被该校师生私底下称呼为“激情校长”的陈桂林。 得此称呼源于陈桂林推出的激情晨读、激情跑操、激情教学、激情学习等一系列激情改革措施。陈桂林认为,“激情”是高中生最应该具备的性格本色。他推崇的理念是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点燃。 关于“1+1复式导学”模式,陈桂林说,这种模式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两节课8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精讲不超过12分钟,学生独学、群学占73分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预习、探究、写作业都在课上,师生互动、面批面改的机会增多了,以前上课睡觉、光听不练、作业不写的情况彻底没有了,随之出现的是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1+1”导学模式改变最大的是教师。 “以前,一节课要我自己讲,用不了30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现在50分钟都下不了课,学生的问题太多了,千奇百怪,想都想不到。”李雅静老师说,“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课堂,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实践和交流中。要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不可预测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需要的练习越来越多,教师深入备课问题越来越急迫。在此形势下,大厂一中规范了双周一次大学科教研和每周集体备课活动,现在每周的集体备课已经变成了“一天一研”。集合会每月一次,年级会每月一次。这些活动环环相扣,紧密的围绕着教改来进行,使得教改有了一定的着力点。 与老师们对教改的焦虑和不适应相比,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却很习惯。 “以前,我有什么想法常因为没机会就不说了。现在,我会抓住一切表达交流的机会,发表自己的建议,这不仅让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让我记忆更深刻,成绩提高非常快。”高三年级王玲同学说。 高二年级的海明秋同学也说:“展示环节很能锻炼我的自信,让我越来越放得开,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提升,相信对将来进入社会很有好处。” 教师张冰总结到,大厂一中正在实行的“1+1复式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二是减少了学生厌学情绪,三是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四是学生的书写量大幅提升,五是完整地反应了教与学的全过程,六是提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 陈桂林认为,大厂一中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基于国情、县情、校情,综合借鉴国内先进学校经验做出的慎重选择。他说,课堂应更彻底地解放学生,解放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和自由。因为“传统的课堂是现在做着过去的事情,现代的课堂是现在做着未来的事情”。(王泽明) |
关键词:大厂,1+1复式导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