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武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暨第八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B馆举行,来自通武廊三地近100项非遗和文创精品项目共1000多件展品参展,参与展示展销。
秸秆扎刻、景泰蓝、核雕……这些丰富多样、具有廊坊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而这一切,得益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展开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市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保护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2019年初,永清核雕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评审,授予“中国核雕之乡”的称号……这是我市非遗保护领域结出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结硕果”的背后是“深功夫”。经过廊坊市委、市政府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大量普查调研和搜集,我市共挖掘整理了5000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通过抢救扶持、保存复原、宣传推广等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我市各县(市、区)政府分别公布了县级保护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并不断扩大。
再来看一组“温暖”的数据——成功申报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2项、省级115项,国家级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二。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9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5个。市政府已公布七批市级名录共377项,命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1名……这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绩,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出政策、出资金的保驾护航。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重要的“活态”载体,然而许多非遗项目却面临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技失的困局。为破解这一难题,2008年至今,我市2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先后有18个项目申报并争取了中央专项资金共计1400余万元。2012年开始,省、市财政分别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我市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230多万元,下拨市级专项资金640万元,用于支持非遗项目开展保护和传习活动。有了资金保障,一些濒临失传的项目得到了及时抢救、保护并恢复了生机。
“非遗进社区 文化有传承”,五谷粮食画制作技艺传承人教孩子学习制作五谷粮食画。
非遗面塑走进廊坊市社会福利院,福利院孤残儿童学习制作面塑。
传承 用心守护美丽“乡愁”
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在社区、社会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军营等地,时常上演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市民捏面塑、缝制香包、剪纸等一幕幕热闹非凡的画面……这一桩桩、一件件我市非遗繁荣发展的背后,除了民间艺人的坚守和传承,还有一股力量在推动——廊坊非遗志愿者保护团队。
2009年,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成立了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推动非遗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十几年间,这支队伍从最初几人发展到如今的500余人,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致力于让古老的非遗文化“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孩子们的心里,走进年轻人的视野里。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匠人的敬仰,参与社会宣传、项目调查、资料收集、抢救保护,用热情点亮非遗之光,守护美丽乡愁。
非遗不止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2016年以来,非遗志愿服务团队自筹资金235万元建立了三处集展示、研究、传习、创作、表演、体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展示馆、体验馆,并免费对社会开放,向大家展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情趣。
寒来暑往,志愿者团队经常利用周末、寒假、暑假及小长假等节假日,组织开展廊坊非遗大讲堂、小小非遗传承人、“非遗进社区 文化有传承”等特色非遗传承活动,让市民与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接触和体验。北京、天津等地的非遗工作者特意来参观学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也曾来指导工作。2020年疫情期间,志愿者们更是捐款捐物达30余万元,引导传承人正确认识疫情、坚定防控信心,同时开展抗击疫情文艺作品创作,用多种形式记录非遗传承人战“疫”感动瞬间。
多年来,志愿者团队硕果累累:2019年被廊坊市委宣传部授予“五星级文化志愿者团队”;同年入选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非遗传承传播榜”榜单;2020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荣获“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二等奖……
通武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暨第八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B馆举行,来自通武廊三地近100项非遗和文创精品项目共1000多件展品参展,为市民“烹制”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
融合 为非遗插上互联网翅膀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会手艺、会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吆喝”,这说的就是宣传和推广。值得高兴的是,互联网给非遗传承人的“吆喝”提供了平台,比如通过直播、抖音,让不少非遗项目拥有了广阔的舞台。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刚刚我们隆重启动了2020廊坊百场文旅促销活动暨‘非遗购物节’活动。现在来到直播间,为廊坊文旅商品和非遗产品代言……”作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一部分,2020年6月13日至8月中旬举办了廊坊非遗购物节暨“幸福廊坊”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了70余个非遗项目参与展示展销,同时设置了“一周一县一主题”的非遗展演活动,持续为购物节扩大社会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该次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销售总额达90余万元。在抖音、快手、头条、网e矩阵直播等平台的网上最高实时观看量达到89万人次,点击率突破120.64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非遗购物节’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传播非遗理念、讲述非遗故事,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共生的平台。有‘利’,才更有效地避免传统技艺失传的危险。”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万一兵表示,借助“互联网+”的模式,传统手艺人有了精准的目标客户和有效的供需链,可以建立起优质的品牌形象。同时,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也会碰撞出创作火花,这种新营销模式,会让传统技艺越来越现代、时尚。
事实上,这并非廊坊非遗第一次“触网”。从2019年就有不少非遗传承人入驻相关手工艺品APP平台进行售卖、宣传,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借助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网络平台成了非遗传播和销售的重要渠道,大大提升了廊坊非遗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014年以来,我市把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相继组织全市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推介会、展会30多次,实现现场及订单销售4000多万元;拓展了墨西哥、尼泊尔、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古典家具产业、工艺美术业在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等省份发展了代理商及加盟商;廊坊市参展非遗项目及企业共获得国际级奖项8个,国家级金奖31个,省级金奖13个,其他奖项13个。市文广旅局获得最佳组织奖4个,优秀组织奖4个,其他奖励2个。廊坊非遗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共享 构建京津冀文化生态圈
纹样典雅的景泰蓝、酥松绵软的传统糕点、走如游龙的八卦掌表演……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展品,一道道可口的非遗美食,一个个精彩的民俗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展示着燕赵文化的丰厚底蕴。2020年11月27日至30日,通武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暨第八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B馆举行,来自通武廊三地近100项非遗和文创精品项目共1000多件展品参展,为市民“烹制”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三天累计参观人数超过3万人次,直播带货观看量超过66万,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63.5万元。
不仅如此,202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故宫以东|宫廷新造办非遗美学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展。来自京冀地区23个非遗项目的350余件展品集中展出,我市有18个优秀传统非遗项目亮相非遗美学展,吸引了当地众多市民前来欣赏、品鉴。展览以全新视角进一步丰富了京冀文旅品牌内涵,释放出文旅融合优质项目新动能,以此展示我市非遗传承创新果。
2020年11月25日至26日,“第六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暨2020年京东大鼓交流研讨会”在我市举办。活动邀请了来自京津冀三地40余名京东大鼓表演者参与展演,同时邀请常祥霖等曲艺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促进三地京东大鼓艺术的交流与传承,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京东大鼓艺术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为项目的传承发展储备力量……
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我市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平台作用,开展非遗项目区域交流。相继在我市举办了京津冀飞叉交流展演大会、京津冀“古风遗韵”传统音乐交流研讨会、廊坊市东城区非遗项目展示活动、首届京津冀非遗精品联展、六届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在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匠·艺——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等活动,形成长年交流互动良好局面,进一步促进了非遗资源在京津冀区域间的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