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频道 > 新闻发布厅

【改革开放看廊坊】廊坊:城建大飞跃 “旧貌”换“新颜”

来源: 长城网  孙泽恒
2018-11-21 15:39:31
分享: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孙泽恒 摄

  长城网廊坊11月20日讯(记者孙泽恒)11月20日,记者从廊坊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廊坊市建成区道路长度512公里,道路面积1018万平方米,桥梁49座,人均道路面积17.8平方米,路网密度7.4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4.81%,同比分别增长1.3%、0.13%、1.65 %。一批崭新的道路、桥梁、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的整体框架迅速拉开,中心城区面积迅速拓展,廊坊完成了由“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的华丽转变。

  廊坊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897年京山铁路通车,在廊坊设立小站,廊坊随之逐渐形成一个小城镇。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调整完善城市发展蓝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2007年廊坊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殊荣。

  城市之基不断夯实

  城市路网是城市血脉,路网畅通是城市发展升级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廊坊市大力实施打通“断头路”、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小街巷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打通“中梗阻”、畅通“微循环”。

  据廊坊市建设局副调研员李万忠介绍,2017年廊坊市启动实施11条道路15个区段断头路打通工程,2018年又新谋划启动5个区段断头路打通工程。今年通车的外环路西南环线,实现了廊坊市外环路真正意义上的闭合。此外,艺术大道铁路下穿桥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力保2019年6月实现通车,届时将彻底实现艺术大道全线贯通,与北京新机场高速衔接,大大拉近廊坊与北京新机场的空间距离。

  2018年,廊坊市采用国内领先工艺设备,高标准实施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其中,上半年实施的和平路(广阳道—桐万路)提标改造工程仅用时14个夜晚就全部完工,刷新了道路提升的“廊坊速度”。

  民生无小事。2017年以来,廊坊高标准实施119条小街巷改造工程,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里。据李万忠介绍,廊坊市区共有34万平方米便道需要硬化铺装,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届时将会实现城市环境“旧貌”换“新颜”。

  打造京津冀“绿色之城”

  2006年,住建部授予了廊坊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多年来,廊坊市紧盯“增绿、提质、添彩”三大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全力打造京津冀交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增长极”。

  截至目前,廊坊市城区已基本形成了“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的城区绿化格局,整个城市打上了绿色底纹。2011年至201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394.14万平方米,增长14.2%;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39.62万平方米,增长20.7%;绿地面积增加401.97万平方米,增长1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22平方米,增长9.4%,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廊坊市大型公园建设突飞猛进,自然公园西区、丹凤公园、瑞丰公园相继建成,为市民游玩休憩增添了新去处。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工作,建成城市绿廊绿道55公里,为廊坊城市绘制出靓丽的绿色线条,大力推进街头游园建设,新建提升街头游园30余个,老天桥公园、翰墨园、儒园、牡丹园等一批极具特色又彰显浓厚文化色彩的游园相继建成,具备休憩功能的同时,弘扬了民族文化,满足市民怀旧情结。

  社会绿化实现多面开花,让市民接近绿色、走进绿色。截至2017年底,廊坊市区共有居住小区216个,用地总面积1130.1公顷,绿地面积375.8公顷,平均绿地率为33.25%,社会绿化总量和质量均实现跨越式发展。

  塑造“洁净之城”新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廊坊市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环卫理念、工作模式持续更新,不断在打造干净整洁、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上下功夫。

  据李万忠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市区道路面积较少、档次不高,单纯的人工清扫模式足以满足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逐年递增。目前,廊坊市主城区清扫面积已经达到了1046万平方米。近20年来,廊坊市着力建设机械化作业队伍,引进专业车辆设备,实现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以来,湿扫洗地车、真空吸尘车、雾炮车、道路养护车等车辆陆续加入环卫机械化作业队伍,成为道路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新的主力军。目前,廊坊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93.1%。

  1990年以前,廊坊市区的几十座公厕全部为旱厕,受制于硬件条件,臭气熏天、蚊蝇横飞是当时公厕的普遍状况。1990年以后,廊坊市大力推广水冲公厕,并坚持新建与改建“双管齐下”的原则,逐年推进新厕建设和旱厕改造工程。2018年,主城区新增129座高标准水冲厕,公厕总数达到275座,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新风除臭系统、增压节水装置被广泛应用。进一步深化公厕管理,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同时,引入“互联网+厕所”信息技术,开发公厕电子地图及手机APP,为市民及外地游客用厕提供便利,使现在的公厕成为了廊坊的一扇文明之窗。

  城市公用事业蓬勃发展

  为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民生福祉,廊坊始终把城市公用事业视为重大民生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来,廊坊市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1.1万立方米/日跃升至2018年的22.3万立方米/日,增长了20倍,实现了供水能力的大跨越,水质检测能力也从90年代的20余项,增加至42项,水质合格率达100%。同时,将供水管线延伸到市区每个角落,供水管网由原来30千米输供水管线,增至现在DN75以上输供水管线总长305千米,实现了由水源井直供到集中式供水的转变。2007年,廊坊市被正式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

  供热事业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廊坊市的供热事业有了巨大的提升,建市之初,总供热面积仅为50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供暖季,廊坊市主城区共有8家集中供热企业,集中供热面积约3125万平方米。2016年以前,廊坊市区的集中供热方式,主要是以燃煤锅炉为主。2016年,廊坊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截至2018年,热电联产供热面积1376万平方米,占总供热面积的44%。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网实施后,每年可节约标煤30.5万吨,控制烟尘6941.55吨,减少灰渣10.67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59248千克、氮氧化物排放2484.9千克,为廊坊市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1993年,廊坊市首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主要处理方法是对进场生活垃圾进行简易筛分处理。据李万忠介绍,随着廊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飞速发展,简易筛分处理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廊坊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逐渐走上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道路。2016年起,廊坊市计划投资6亿元,积极谋划筹建廊坊市静脉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以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中心,全面考虑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粪便、工业垃圾、危险废物等各种固体废物的转运、处理和回收利用。

  为了补齐污水处理短板,廊坊相继启动了铁路北污水处理厂、凯发污水处理厂扩建、万庄再生水厂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三个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并进水调试。三座污水处理厂全部稳定运行后,廊坊市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将达21万吨/日,可以充分满足城市污水处理需求并预留至2020年发展需要。

关键词:廊坊,改革开放,城市建设责任编辑:孙泽恒